多位嘉賓共同討論:“雙碳“目標下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化、城市低碳基礎設施供給是巨大挑戰
生態環境部于2021年6月發布的《數字出行助力
碳中和》研究報告中顯示,
交通行業二氧化
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10%左右。
專家表示,我國交通領域能耗與碳排放占比數據相比發達國家20%至30%的占比少,背后其實與我國的發展階段、能源結構、碳排放總量等因素相關。過去十五年里,我國交通碳排放的比重翻了一倍。
根據我國目前千人汽車擁有量僅剛達200輛,不足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的三分之一及歐洲二分之一的情況,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吳燁認為,未來中國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對交通
運輸業的碳
減排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但如何有效控制未來中國汽車數量增多和人們出行需求增加導致的碳排放增量,對氫燃料等新能源電動車、生物燃料的推廣使用,甚至公共交通出行都是非常大的機遇。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吳燁分享“雙碳”目標對交通運輸相關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電池壽命到達上限,動力電池報廢、回收、利用的
問題也愈加凸顯。對于動力電池回收現狀,韋洪蓮這樣描述,一方面動力電池回收的
政策體系、回收體系和回收能力等不斷加強,相關回收利用規范不斷完善,但另一方面,目前仍有80%的廢電池在非正規回收體系中運轉,造成環境污染,也不利于碳排放。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參考其他國家通過補貼和環保
法規定等形式加強對動力電池回收的監管,但效果一般。
韋洪蓮認為,在動力電池報廢、回收、利用過程中,最大的
難題是電池標準不統一,導致后端利用難度和拆解難度比較大,回收成本高。“電池的標準化、通用化,和建立高效的回收運轉體系鞏固新能源汽車在使用環節達到的減排效果是我們下一步面臨的挑戰。”
中國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韋洪蓮分享“雙碳”目標對動力電池回收的機遇與挑戰
在基礎設施規劃和城市建設促進減碳方面,趙一新認為,城市需要形成政策合力,真正地在減碳上做文章。城市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不同的基礎設施供應情況、公共交通的投資力度和如何使用低碳方式的比例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的碳排放。例如除了提升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慢行基礎設施供給之外,趙一新也特別指出共享電單車在減碳方面的潛力。“我們算了一下共享電單車和共享單車不同的減排效果,發現共享電單車比共享單車的減排效果更好,因為共享電單車的出行距離更長,替代小汽車的比例更高。城市交通
碳減排能不能用共享電單車,是一個需要各部門綜合考慮的問題。”
中國城市規化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長趙一新分享“雙碳”目標對城市低碳基礎設施供給的機遇與挑戰
從整體來看,龔慧明認為,“雙碳”目標給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相關各行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我國強國戰略和經濟高質量轉型都需要汽車行業做出非常積極、盡快的貢獻,這既是壓力,也是挑戰,反過來說更是未來的機遇。中國汽車產業是有可能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未來取決于今天我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