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企業碳排放權需求的內在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
碳交易市場需求變化,除了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額或指標外,來自于企業自身對碳排放權的需求也是重要的方面。影響企業碳排放權需求的內在因素主要有:
(1)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就碳排放權的分解而言,企業的綜合影響力表現在擁有社會資源和使用社會資源的能力。如果企業所屬的行業以及這個企業在地方的影響力大,一般而言,在政府綜合平衡時,企業獲得碳排放的額度就會相對多,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對碳排放權的交易需求就會減少,生產成本相對降低。由于這些企業一般實力強,他們擁有更多的政府資源,更容易獲得自然資源(如風力、水利和生物質等)和政府的退讓。反之,如果這個企業所處的行業屬于控制行業,企業在地區處于無足輕重的位置,則在政府平衡指標時將獲得更少的碳排放權指標,雖然提高了企業對外碳排放權需求的可能性,但由于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的支付能力,使得企業真正形成交易的難度反而加大。
(2)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僅為股東謀取更大的利益,也應當最大限度維護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既是企業的法律義務,也是企業道義上的義務。它需要企業一是合法經營,追求更大潤,促進企業;二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改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如果企業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會對企業生產過程中伴生而來的污染物承擔清潔的責任,包括增大投入,減少排放,或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購買來促進社會的
減排。反之,如果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強,只顧自身企業的利益,大量直接或間接排放各種溫室氣體,也不積極參與碳交易,這樣就會抑制企業對碳排放權的的需求,對碳交易市場的培育也帶來不利。
(3)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
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包括設備的先進程度和使用先進設備的技術人員綜合素質以及管理效率。如果企業擁有這些先進的設備和使用先進設備的技術人員,并能優化管理,企業就會利用有限的
碳配額進行大量的生產,使碳排放量與GDP的比值更低,對額度需求和交易需求隨之減少。相反,設備落后,生產過程中技術含量較低,管理水平低下時,碳的消耗總量將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增多,碳排放權需求將會提高。由此可見,技術和管理水平與碳排放需求影響是一種反向變動的關系,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碎片與較低的排放額度需求和交易需求相對應,較低的技術水平與越高的排放額度需求和交易需求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