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考核“指揮棒” 激發環保“正能量”
中國經濟導報:把經濟發展好是政績,生態保護好也是政績。長期以來,一些地方之所以抓生態文明建設不力,要害在于“GDP”至上的考核體系,不改革這個體系,重速度輕質量、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就難以扭轉。應該如何推動考核評價制度改革?
童中賢:我認為,要以綠色低碳為導向,推動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制度,用好考核“指揮棒”,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正能量”。
一是樹立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理念。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堅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讓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由軟約束變成硬指標,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二是實施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對國家和省市規劃的主體功能區,實行差別化的經濟指標考核。對禁止開發區,實行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弱化經濟指標考核,大幅增加生態文明指標權重;對重點開發區域,實行經濟增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綜合評價;對于優化開發區域,強化對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指標的考核,適當增加生態文明指標權重。
三要實行
問題追溯和責任終身追究制。抓緊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并同時加強企業環保信用管理,將企業環保責任與環境信息納入社會征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