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業節能減排發展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工業結構重化導致能源消費總量難控制
2015年,重工業發展速度仍可能快于輕工業,工業結構重化將導致工業能源消費占比保持高位,工業領域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難度加大。
部分工業行業產能過剩現象依然嚴重,將在2015年繼續抑制相關行業企業
節能減排的內生動力。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
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求增速趨緩,我國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
鋼鐵、
建材、
有色等行業尤為突出,產能利用率僅為70%左右,導致行業利潤和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利潤不足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不高,從統計局發布情況看,建材、鋼鐵、有色等行業2013年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為0.63%,低于工業0.8%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斷,產能過剩對企業節能減排的投入意愿和能力都將產生較大抑制力。
三、工業節能減排管理基礎依然薄弱
首先,能源計量的指標體系不健全,全國能源計量的一致性無法保證,對企業節能減排情況無法實施全面的監察。企業能源計量裝置配備不健全、缺少專業能源統計人員、采用自主填報統計數據等,導致能耗統計數據地方與國家不銜接。工業行業和企業能源消費的計量、統計數據不足,工業產品單耗等信息難收集,尚未實現工業節能的在線監測,工業用能管理和節能減排
政策制定缺乏實時可靠的數據支撐。其次,我國已發布了粗鋼、焦炭、
水泥、銅冶煉、輪胎、
化工產品等50多個國家強制性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以及30個工業行業的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但是這些標準中的部分指標要求已經過時,亟待修訂和完善。此外,目前工業用水、用地指標要求仍然處于缺失狀態。
四、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待加強
工業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領域,相關工作需要統籌規劃。近年來,我國經濟逐步從高速、高
碳排放的經濟增長常態進入到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新常態”,工業增長放緩帶來了從高碳增長模式向低碳增長模式轉變的重要機遇。但是,當前工業領域缺乏“新常態”下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謀劃。同時,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能力薄弱:一是當前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無法滿足管理需要,二是市場機制在工業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三是工業企業
碳資產管理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