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業節能減排發展應采取的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
政策措施落實力度,力爭2015年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47%和8%左右。二是嚴格投資項目的
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提高項目的節能環保準入門檻,新上項目的能效、環保指標應達到國內同行業、同規模領先水平。三是加快修訂“兩高”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提高標準的限定值及準入值,尤其是加快粗鋼、焦炭等高耗能產品標準的修訂工作。四是繼續嚴格控制“兩高”產品出口,完善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類產品加工貿易。
二、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
一是按照國務院《2014-2015年節能
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有關要求,繼續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在提前一年完成
鋼鐵、電解鋁、
水泥、平板
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基礎上,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二是按照《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要求,以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主要對象,嚴格項目管理,依法依規全面清理違規在建和建成項目。
三是盡快研究制訂工業行業的用水、用地準入要求,促進結構性
節能減排。
三、加大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力度
一是加強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組織機構建設,與工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地位相適應。二是加強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研究和制訂,及早部署、統籌規劃,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間、以致到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路線圖。三是加強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能力建設,以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為抓手,加快工業低碳轉型發展。四是加強工業企業
碳資產管理能力建設,開展碳資產管理培訓,提高企業在碳資產的開發、盤查、交易、融資、財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四、研究制定分區域分行業的節能減排政策
一是充分考慮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在節能減排技術設備推廣改造、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不同行業節能減排差異化政策;二是充分考慮東部、中部與西部的地區差異,在淘汰落后產能、新上項目能評環評以及節能減排技改資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區域工業節能減排差異化政策;三是充分考慮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異,在節能減排服務、綠色采購、綠色信貸等方面研究制定企業節能減排差異化政策。
五、加強工業節能減排管理基礎體系建設
一是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節能減排管理體系,繼續推動工業用能設備IP化,建立工業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完善能源計量和標準體系,實施企業數字能源分級管理。二是擴大終端用能產品標準制(修)定的范圍,推動工業設備、家用電器、照明器具、商用設備、
交通運輸工具、電子信息通訊產品節能減排標準制(修)訂,促進終端用能產品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三是按照《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制(修)訂計劃》要求,盡快啟動第一批工業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的制修訂工作。
(文章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