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是空氣質量管理的基礎
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指各種排放源在一定時間跨度和空間區域內向大氣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的量的集合。一套完整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應當覆蓋化石燃料固定燃燒、工藝過程、移動源、溶劑使用、開放揚塵、生物質燃燒和農業等排放源,包含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揮發性有機物(VOCs)、氨(NH3)、一次顆粒物(PM2.5和PM10)和臭氧(O3)等大氣污染物,并具備動態更新機制。準確、更新及時、高分辨率排放清單是識別污染來源、支撐模式模擬、分析解釋觀測結果和制定
減排控制方案的重要基礎,無論對于大氣化學與氣候相互作用、大氣復合污染來源識別等科學
問題探究,還是對于污染物總量減排、空氣質量達標等環境管理問題來說,都是極為關鍵的核心支撐。目前開展的PM2.5來源解析、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重污染天氣應急方案制訂及效果評估、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核算、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等工作無一不需要完整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作為核心基礎數據支撐。由于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構成復雜、技術更新迅速且相關信息獲取困難,相應的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導致目前沒有完整的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空氣質量管理的瓶頸之一。
污染源“底數不清”嚴重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環境管理部門逐步建立了由環境統計、污染源普查、排污申報、總量核查、重點源在線監測等組成的多源立體環境數據體系,實現了對工業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的核算和動態更新,以及對機動車和生活源排放量的統計。經濟發達地區部分城市基于自身空氣質量管理需求,已經初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少數城市還實現了清單的動態更新。在各類科研項目支持下,我國研究人員在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構建了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區域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共性技術體系,將排放系數本土化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發展了多層嵌套高分辨率區域排放清單編制技術和
方法學。其中,清華大學建立了包括10種污染物、700多種排放源的中國多尺度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MEIC)并通過網絡共享,為相關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料。
然而,我國在排放清單技術體系建設和國家排放清單編制方面的進度仍遠遠落后于空氣質量管理決策的迫切需求,問題突出。一是現有環境統計體系覆蓋污染物和污染源少,僅包括主要工業源和生活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無法支持控制PM2.5復合污染的決策制定;二是基于研究建立的區域排放清單多來源于宏觀能源經濟統計數據,在城市群或城市尺度應用時存在口徑差異、時空分辨率不足、不確定性大的問題;三是少數城市建立的城市綜合排放清單在源分類體系、源排放計算方法、活動水平和排放系數獲取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質量參差不齊,可比性和可推廣性不足,而大部分城市至今沒有污染源覆蓋完整、基于統一數據來源和方法學編制的高分辨率城市排放清單。因此,決策者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時空分布、行業貢獻、減排潛力等信息掌握不足,“底數不清”的狀況是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