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GDP和能源消費總量還會繼續增長。實現“雙碳”目標要求經濟社會發展與
碳排放逐漸脫鉤,對我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于,我們面臨產業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及數十年來經濟高碳發展慣性大等困難;我國碳排放總量全球最高且尚未達峰,人均碳排放量已超過歐盟接近日本;對比發達國家可以用45—70年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我國只有30年時間。機遇在于,相比發達國家,我國開始低碳轉型較早,傳統工業化形成的擱置資產較低;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我國
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成長性強,有利于形成帶動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的商業模式;我們在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信息大數據等技術領域和政府組織協調執行等制度方面有一定優勢。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將深刻重塑我國的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強力轉變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其復雜性是我們前所未遇的。要如期完成“雙碳”這場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去認識和把握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而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