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露天煤礦隸屬于國家電投
內蒙古公司,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霍林郭勒市,坐落在美麗的科爾沁草原腹地,礦區面積21.35平方公里,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噸級現代化露天煤礦,肩負著保障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東部煤炭供應穩定的使命。截至2024年,累計探明資源儲量8.12億噸,保有資源儲量3.94億噸。2023年8月,南露天煤礦成功獲批200萬噸的產能核增,年生產能力提升至2000萬噸。2024年,南露天煤礦順利完成2000萬噸產能穩產達產的目標。
近年來,南露天煤礦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通過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生產布局,激發科技動能,切實履行央企責任,著力擦亮“綠色名片”、體現生態價值、錨定發展目標,全力走出一條適合企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子,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生態優先,打造綠色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南露天煤礦堅定踐行國家電投人做好祖國北疆“青山衛士”的崇高使命,以打造北方高寒地區綠色礦山標桿為目標,按照“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技術路線,通過3公里土壤調查取樣,系統實施地形重塑、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六大工程,構建“近草原、自維持、免維護”的生態系統。2018—2024年,累計治理16607畝,投入3.84億元,實現到位臺階治理率100%、植被覆蓋度超90%、腐殖土利用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率95%以上,土壤養分提升1—2個等級,區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93.3%。
修復后礦區形成草原生態廊道,生物多樣性接近自然生態,松雀鷹、狐貍等野生動物數量增加,紅嘴山鴉等“三有”(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陸生野生動物重現。通過設置野生動物投喂點促進人地和諧,治理成果被列為全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為地方帶來顯著生態效益與社會認可。
提檔升級,擦亮綠色礦山新底色
綠色是礦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建設綠色礦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礦業轉型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南露天煤礦將綠色礦山建設貫穿發展全程,在復墾基礎上打造花園式礦區。
對復墾排土場及周邊實施綠化美化,栽植蒙古櫟、五角楓等喬木1萬余棵,紫丁香等灌木4000余棵,鋪地柏等綠籬花卉3萬余平方米,配套建設步道、水系等設施,形成四季景觀的生態公園,實現“綠動未來”體驗區。2024年利用400畝排土場種植燕麥,2022—2024年通過牧草及沙棘銷售創收33.5萬元,推動生態修復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
科技引領,匯聚綠色轉型新動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礦業的綠色轉型進度也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無疑是這場轉型中最有利的“助燃劑”。南露天煤礦瞄準業界發展前沿,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煤炭生產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推動煤炭生產智能化升級。一是構建智能平臺,引進國內首個露天礦山全要素融合的“堯光一號”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統籌調配和集中管控,獲集團科技進步獎并入選2024年物聯網典型案例。二是突破無人技術,2024年8月啟動全國首個露天煤礦全標段無人駕駛剝離項目,實現三編組7×24小時常態化作業;同步應用煤倉清理機器人自主疏堵和輸煤系統無人值守技術。三是創新綠能
交通,投用世界首臺120噸純電動礦用車,據測算,單車年碳
減排能力可達1100噸以上;引進首臺百噸級氫燃料電池與鋰電池混合動力礦用自卸車,與同級別燃油自卸車相比,預計全年可降低
碳排放約1700噸;部署全國首臺百噸級純電動雙向無人駕駛礦用車,搭載輪轂電機提升
運輸效率5%;運用分布式供電技術實現動力輸出,為國內百噸級礦用自卸車綠色發展奠定基礎。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南露天煤礦將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完善綠色礦山建設和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機制,深入落實好綠色礦山建設支持
政策,持續發揮科技創新對礦山建設的強力賦能,全面提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向著建設“安全、智能、綠色、高效”一流礦山目標邁進,為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