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間減碳壓力差異明顯
在國際層面,工業革命以來,大部分
碳排放來自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能源貧困是經濟貧困和發展不平等的一個重要體現。收入水平差異使得發展中國家碳
減排的價格彈性系數較大,即同一水平的碳價帶來的減排量較高,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碳價應該比發達國家低。不過,碳價的差別也容易導致高排放的行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造成進一步失衡。
在國內層面,不同行業與地區之間的減碳壓力差異明顯。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我國北方地區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更大,產業結構偏重,轉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更可能通過購買碳
排放權達到維持經濟正常運行的目的。“從地域來看,我國化石能源供給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的格局,
碳減排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影響也不容忽視。”彭文生表示,“
山西、
內蒙古、
陜西等省份的財政收入對采礦業、
電力行業的依賴度較高,說明其更容易受到減碳的影響。”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也提到了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時,區域發展面臨的平衡
問題。他表示,目前我國高收入地區的能源產出強度低于低收入地區,研究結果顯示,在
碳中和過程中,可能會讓低收入地區承擔更多減排任務。山西、內蒙古等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地區,將面臨主體性產業替換的挑戰,
鋼鐵、
有色、
化工、
水泥等高耗能產業為主導的區域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